《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著名史地学家顾炎武所著,是记载明代各地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该书除纪录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富厚,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开始搜集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举行撰写,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
其手稿履历了六百余年还生存至今,现被南京图书馆收藏,其手稿运气跌宕,惊心动魄。回首著书、藏书、寻书、护书、印书、借书的往事,应感恩三百多年来为手稿收藏而支付心血的仁人志士们。著 书 顾炎武(1613—1682),他生于江苏昆山,卒于山西曲沃。
一生念书撰文,著作等身。《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是其最具影响的代表作。这些大作由于史料富厚,又经世致用,而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
特别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纵览天下成败得失,更受到后世青睐,也因此使这部著作运气多舛,沉浮无常。顾炎武在顾炎武的所有著作中,《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时段最长,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二十多年的智慧结晶。
当顾炎武在科考中接连失宠时,已近“三十而立”,他以为时不待人,必须立刻改道换辙,否则将一事无成。顾炎武决议弃考从著,准备走一条学术救国的门路。
他构写的第一部巨著就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准备通读所有郡国史籍,从中找出治国良策,提供后人借鉴。计划不行谓不大,雄心不行谓不壮,而且一脱手就胸怀“天下”,关切“郡国”。直至厥后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惊世豪言,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家。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首顾炎武手书序文正当顾炎武奋笔疾书时,却降临了明亡清立的厄运,为完成写作计划,胸怀曲线救国的理想,他带上未完成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北上游学,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增补资料,续写余篇。当顾炎武“北漂”至北京昌平时,巨著终于杀青,献给了他的50岁生日。《天下郡国利病书》纪录了全国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尤其重视地理、物产的先容,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书容量庞大,足有34册之多。这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大著,泯灭了顾炎武泰半辈子的心血。
著者视为发奇特看法的代表之作,学界视为兴调研学风的开山之作。正因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具有厚重的学术份量,作者自己十分看重,随身携带,不离左右,也吸引了众多慕名者的眼球,盼愿得手,一睹为快。藏 书 第一个获得《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的人是嗣子衍生。
当他得悉顾炎武不幸逝世后,就敏捷赶往山西曲沃处置惩罚后事。在护送灵柩南下时,就把《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手稿带到了昆山。
之前,顾炎武的三个外甥徐元文、徐乾学、徐秉义先后考取状元或探花,并都在京城当上了大官。他们固然知道顾炎武在外过着流离失所的动荡生活,就想邀请亲舅赴京为清廷效力,今后竣事流离。谁知顾炎武铁心不仕,谢绝了当朝招安。
当“三徐”老大徐乾学知道娘舅留下了价值千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时,生怕散失于民间,就使用休假赶回昆山,在他再三恳求下,衍生就将《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交给了徐乾学托管。徐乾学随后,徐乾学将宝书带到京城研读。当他打开手稿后,只见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字里行间尽摘天下文献精要,另有中肯点评,固然爱不释手。
所以,当他退职返乡时,又把《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带回了家乡。此时的徐乾学已无心政界,只想藏书读著,颐养天年。
他倾其所有,造起了名震江南的传是楼,用于藏书,造福邑人。首先得益的是他的五个儿子,由于从小获得楼中经书的滋养,先后考中进士,缔造了“五子录取”的科考奇迹。原传是楼四周的三贤堂传是楼的藏书业绩可与宁波的天一阁相媲美。
《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也藏于传是楼中,为使这部书稿宁静起见,秘而不宣,生怕招来窃祸。不幸的是,传是楼毁于清雍正年间的一场大火;万幸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手稿被实时抢出。厥后徐氏家道中落,《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手稿无奈在苏州的几个藏书家手中周旋,如王闻远、张秋塘、黄丕烈、吴讷士等藏家都曾一度拥有这部弥足珍贵的手稿。
他们都爱书如命,才使这部手稿得以有序传接。寻 书 一部经典巨著漂泊异乡,邑人总感有愧于作者。清末,当得悉《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落在了苏城藏书家吴讷士之手时,昆山的文坛名士就想伺秘密回,但难度可想而知。
吴讷士是近代书画名家吴湖帆之父,曾开办草桥中学。由于他酷爱《天下郡国利病书》而重金收购生存。
宣统元年(1909),当昆山要隆重举行祭祀顾炎武的仪式时,认为可以借机与吴先生商量手稿完璧归赵的事宜。于是,昆山的文假名流方还和王颂文登门造访,说出原委后,竟感动了吴老,终使这部履历了几番沉浮的巨著回归昆山。
《天下郡国利病书》内页插图那年的祭祀仪式上,大家有幸一睹手稿的风范,不禁感伤万千。后将此书藏于千灯顾墓的亭林祠堂内,由于常年关闭,所以祠内深藏大作的信息还鲜为人知,手稿就清闲地静躺“闺中”很多多少年。
1929年,民国昆山县政府拨款制作了昆山县立图书馆,为使顾炎武的手稿万无一失,就把《天下郡国利病书》移进县立图书馆收藏。手稿太平地渡过了近十年后,接着发作了抗日战争,手稿的运气又危在旦夕。
由于图书馆属于城中显眼的标志性修建,当日军占领昆山后,就攻克为指挥部,楼中藏书马上坠入险境。有人已经发现许多著作都被看成燃料用于伙食焚烧,手稿马上可能会化为灰烬,真是十万迫切。
此时,图书馆周围枪声不停,战火已从上海伸张到了昆山。而昆山文化人最牵挂的不是自已的生命,而是《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的宁静。在有识之士的筹谋下,认为手稿必须立刻秘密转移,才是唯一上策。
护 书 由于《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十分珍贵,当昆山图书馆收藏这部手稿后,没有挂号造册,以免泄露天机,遭来横祸。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日本侵略者隐约听见楼中藏有宝书,妄想窃取。
由于藏得隐蔽,阴谋一时没有得逞。就在此时,国军西撤,昆山陷落,黎民纷纷逃难。昆南的陈墓(现称锦溪)是一个“水乡泽国”,交通闭塞,是一个相对宁静的地方,许多灾黎都涌向那里,其中就有昆山图书馆馆长王颂文先生。
他不为逃命,而是将两木箱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手稿藏到了他的挚友陆辑安家中。为了保密,只说要件,未说内情。陆先生心领神会,愿以生命为价格,誓死守护这批沉甸甸的藏品。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陆辑安先生是陈墓镇上的开明绅士,宅第还算豪华,为了躲过日后可能发生的清乡骚扰,陆先生把两箱珍贵物品砌入了家室的隔墙中,以防不测。厥后,日伪队伍果真突入陆宅,由于手稿深藏不露,最终安稳无恙。
抗战胜利后,陆辑安先生已逝,其子将《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宁静地送还给昆山图书馆。当大家知道其中惊险曲折的护书事迹后,都肃然起敬。
其时曾有记者撰文,在1946年4月30日的昆山《旦报》刊出,邑人读后无不为之感动。80年月的昆山图书馆厥后内战开始,时局又动荡起来,如果手稿继续藏于县图书馆,另有可能功亏一篑。为使《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完整地留给后人,唯有送入昆山银行金库保管最为保险。
但周围战火不停,还是让人提心吊胆,所以一度又将手稿寄存于上海的金城银行,才使手稿高枕无忧地渡过了好几年。印 书 顾炎武生前为了让自己的著作尽快发生社会效应,也重视刻版印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光变卖家产,而且还置业创收,虽然竭尽全力,由于出书经费庞大,很多多少著作还是遗憾地没有刻版印刷出来。据载,32卷的《日知录》只印了8卷就难以为继,余下卷宗在顾氏离去后,由其门生潘耒资助完成刻印。幸运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在20世纪初被出书大家张元济先生编入了《四部丛刊》中,用影印形式公然出书了。
《日知录》张元济(1867—1959)曾任商务印书馆司理,任职期间为使中国古代文献能千古流芳,而殚精竭虑地印出了有数百部之巨的经典文库。1933年,当昆山得悉张先生在统编《四部丛刊》时,由其时的昆山教育局长携带手稿去沪推荐,张元济慧眼独识地看中了这部珍贵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立刻同意刊印。始印于 1919年的《四部丛刊》,根据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门类,编者网罗巨帙,择善本而影印,成为一部规模庞大、包罗宏富的大型丛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被编入第三部中。《四部丛刊》影印时完全保持原书风貌,不作删改,所以有幸让宽大读者看到了原稿的原来面目。《日知录》昆山向来对于这部著作怀有深厚的情感,革新开放后,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克服了重重难题,点校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于2003年4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书社公然出书。2011年5月,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领衔研校,在昆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出书了22册之巨的《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固然赫然在目,而且属于首次专业点校,终于圆满了学界的美梦。
《顾炎武全集》能有今天捧读这部经典大作的时机,应该感恩昆山几位文坛名宿为之前赴后继地支付了收藏心血,演绎了一部执着寻书和爱心护书的举行曲。借 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历经数百年颠簸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一些为手稿付之心血的昆山文人如释重负,畅抒胸臆,可以让子女亲眼眼见先贤的经典文字了。
但解放初百废待兴,还难有能力生存这种弱不禁风的纸质文献。所以,手稿还只能继续在银行的金库中“甜睡”。
但学界都知道,昆山还生存着一部稀世珍宝——《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因此都想借阅,以求相识安邦治国的履历。固然,著作珍贵,昆山不会轻易脱手,但有一个借书人不能不借,他就是开国首脑毛泽东。顾炎武像当毛主席接受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一副烂摊子后,就战略着如何治国、如何开国,他立即想到了声名远扬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值得一读,而且听说还存有原始手稿,就迫不及待地联系借阅事宜。开国初,昆山县副县长周梅初先生到北京开会,带回了毛主席要商借《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的消息,固然令邑人受宠若惊。
昆山决议由周副县长亲自护送手稿进京,为郑重起见,他约请昆山著名文人程植士先生撰写了这份手稿历经跌宕运气的先容文章,以求主席相识昆山文人为掩护手稿所体现出来的一腔热血。毛主席两年以后,用毕就送还了手稿。毛主席借书的美谈早已传到了南京图书馆,他们认为昆山图书馆条件简陋,难以生存珍本,就有意收藏。
昆山已有自知之明,限于没有理想的收藏条件,只能忍痛割爱,将《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交给了“南图”保管。《天下郡国利病书》作为一部地方志文献,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这部书的手稿履历了近四百年的跌宕起伏还能完好如初的展现在世人眼前,离不开苏州、昆山几代文人的悉心呵护,这恰恰也正是江南文人嗜书如命、传承文明的色泽写照吧!。
本文来源:爱游戏app下载ios-www.huaxinfoo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