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所宣传的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社会伦理和价值看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它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举贤用贤之道,忠恕之道,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阻挡暴君虐政、要求给予人民休养生息的斗争中,在阻挡仕宦的私欲、要求社会公正的批判中都起过努力作用,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工具。儒的起源很早,儒者作为殷、周王朝的仕宦,从事教育和相礼运动。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儒者失去原来职位,在民间以相礼为业。
面临春秋战国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者中的佼佼者孔丘吸取殷、周文化财富,提出系统的理论体系——一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救时治国方案,从而建立儒家学派,为先秦儒学生长的第一时期。孔丘死后,“儒分为八”,战国前期,孟轲较多地继续孔学原义,批判墨家、杨朱以及法家诸学说,以求光大儒学,为先秦儒学的第二时期。战国末年,荀况以仲尼、子弓的继续者自任,驻足儒家,在批判的基础上,融会领悟道、墨、名、法思想,开后期儒家之先河,是先秦儒学第三时期。
先秦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种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汉代董仲舒以儒学为主,兼吸取阴阳、道、法诸家学说,使儒学神学化;魏晋何晏、王弼诸人援道入儒,使儒学玄学化;宋明时期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人又把儒、道、佛联合起来,把儒学哲理化。儒家政治思想形式虽然多变,但其王道、仁政、礼治的主张稳定。
儒家是入世主义者,对政治接纳努力态度,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秦汉以后,中国士人险些都以这条入世、经世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它使中国得以制止全民族的宗教迷信,造就出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封建政治文化。
尔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听说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经》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周礼》宋刻本《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看法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厥后的《四书》指的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本文来源:爱游戏app下载ios-www.huaxinfoods.com